Spanish French German Russian Japanese Arabic Home About This Site Contact Us Site Map Search
CGIAR: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
用科学精华培育未来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简介
About the CGIAR
全球农业科学研究结出丰硕成果
Global Agricultural Science for Impact
改进粮食生产
Improving Food Production
新技术
New Technologies
保护环境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应对气候变化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关于小麦杆锈病的问答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Wheat Stem Rust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伙伴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于1984年正式加入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而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合作早在1971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成立之前就已开始了。今天,中国被广泛认可为运用科技快速完成经济转型和国家发展的楷模。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农业传统。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目前规模位居全球第四 。 中国已明显减少了贫困现象,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 例如,2001年的贫困人口比20年前减少了4亿。 中国积极开展农业改革,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1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726美元。中国仅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小麦、花生、高粱、小米、根菜和块茎等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指定作物最多的国家。 事实上,对大部分农业产品而言,中国占世界产量的比例超过了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在此背景下,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很荣幸与中国建立了牢不可破、硕果累累、日益扩大的合作关系;而且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也很乐意在中国的农业转型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援。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伙伴关系制定了一套互相增强的目标,如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创造财富减少贫困,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中心的伙伴关系集中体现在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水稻和小麦)、水土管理、牲畜、林业、渔业和粮食政策方面。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伙伴关系带来的好处可从一个颇为显著的实例看出:中国全国大约20%的水稻种质来自IRRI品种。 在以小麦种植闻名的云南省以及以玉米种植闻名的广西省,来自CIMMYT的作物材料提供了大约50%的种质。 另外,中国培育了260多种包含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中心提供了亲本基因的作物品种。

中国农业部下属的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负责协调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与中国的合作。 此外,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还与中国科学院(CAS)及其下属机构和中央及地方的农业研究与教学机构开展广泛与密切的合作。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科学家的科研合作涵盖整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系统, 有50多个中国科研机构参加。 4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各中心的理事会任职(这些中心包括:CIP、IFPRI、IRRI和世界鱼类研究中心)。 340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中心接受过培训,现在其中许多人正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中国研究机构担任领导职务。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八个中心(CIMMYT、CIP、IFPRI、ILRI、IPGRI、IRRI、IWMI和世界鱼类研究中心)在中国农科院设立了地区办事处,标志着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这些加强合作的措施预示着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伙伴关系的光明未来。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伙伴关系的范例

提高水稻产出率: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早在正式的合作关系于1982年建立之前,中国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使用IRRI研制的高产水稻品种(包括IR-8)。自1997年IRRI在北京设立联络处以来,IRRI和中国科学家已经合作开展了48个不同项目,其中18个仍在继续。 总体而言,IRRI对中国的影响甚为广泛:

  • 大约90%的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约占中国水稻产量的一半)含有IRRI的水稻种质。
  • 1981年以来,37个IRRI培育的水稻品种在中国得到应用推广, 增产水稻总计约545万吨,农民因此增收4亿零65万美元。

以自然手段消灭水稻害虫: 真菌病害和害虫对中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997年,IRRI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协作下开展了一项研究,“套栽”不同的水稻品种以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虫害。 截至2004年,云南省20多万公顷水稻成功推广了这项技术,农民收入因此增长了150美元/公顷。 《纽约时报》称赞这项研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成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业科学实验”。

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研究协作: 1984年以来,IRRI为中国培养了98位博士和硕士.此外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人员还获得IRRI资助到海外参加重要的会议和研究活动,其中包括113个培训项目和课程。 研究协作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 分子育种: 大约50位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
  • 灌溉稻研究联盟: 8个机构,大约16位中国科学家参与;
  • 实地养分管理技术: 7个机构,大约10位中国科学家参与;
  •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和生物多样性: 大约100位中国科学家参与;
  • 节约水资源: 5个中国研究机构参加。
  • 水稻功能基因评估国际网络: 13个机构,大约50位中国科学家参与;

通过玉米改良品种消除饥饿现象: 据IFPRI预测,未来20年世界对谷类作物尤其是玉米的需求将继续大幅度增加。 中国,玉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4%;整个亚洲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已经种植了100多万公顷的CIMMYT改良玉米。 CIMMYT通过亚洲玉米生物技术网(AMBIONET)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整个中国推广先进的玉米改良生物技术。 100多位中国科学家参与了CIMMYT有关杂交玉米技术和种子生产的技术交流项目。

减少根部和块茎疾病的发生: 中国是世界上应用CIP种质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与中国许多地区的育种学家在两类块根作物的培育方面积极合作。 自2000年以来,CIP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组织了一系列“东南亚地区马铃薯和甘薯课程”。

甘薯: 1987年,CIP开始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发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新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识别甘薯根部病毒的新方法,以及繁育抗病毒改良新品种的更好体系。 截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这些研究使中国甘薯产量增长了30%多,山东省的种植面积扩大到60多万公顷。

马铃薯: 1978年,中国与CIP合作培育抗病马铃薯新品种(CIP-24),现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国较干旱的北方省份。 CIP与云南师范大学的根菜和块茎作物研究所以及云南省会泽县农业推广中心合作,培育出了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合作88”;目前这种马铃薯仅在云南省的种植面积就超过10万公顷。

小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25%。 CIMMYT正在若干领域帮助中国应对未来小麦需求的增长。 以下事例说明了CIMMYT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力:

  • 中国已向CIMMYT提供了1千多种商业小麦品种。 作为回报,中国的小麦项目获得了CIMMYT的15000多个试验品种。
  • 与中国的种质相比,CIMMYT的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潜力,抗病能力强,品质更好。
  • CIMMYT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了一项国际认可的小麦品质改良计划,以达到改良品质的需求。
  • CIMMYT和中国科学家已经制定了穿梭育种方案,用于增强对镰刀菌病害和黄锈病的抵抗力。
  • CIMMYT培训了100多位中国小麦科学家,牵头实施各省及国家的小麦育种计划。
  • CIMMYT和中国建立了信息和种质交流机制,中国有60多家机构参与。

交流山地农业技术: CIAT在安第斯山地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积累了发展山地农业的经验;因此中国云南省的相关机构与它开展了多项伙伴合作和区域交流。 CIAT在泛美开发银行的资助下正在开展联合农田调查,野外考察、专题研究和走访社区等活动。

重新引入荞麦品种: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IPGRI一直帮助中国西南部山区种植荞麦作物。 于1996年开始和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应该在农田种植荞麦作物。

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第二项研究对本地农民种植和保护荞麦作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荞麦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图。 最近的研发目标是提高鞑靼荞麦的种植范围并改善农民的生活。 在山西省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荞麦作为增进健康的营养食品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小农种植和销售荞麦产品有助其增收,因此农民更加重视栽种荞麦作物。 IPGRI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实验室研究,重点是完成荞麦的分子特征分析,这将有助于农民和科学家更快地培育出更好的品种。

在改进作物及牲畜农业系统方面的合作: 整合作物和畜牧生产的混合农业系统是亚洲小型农业的主体形式。 1999年至2004年,位于非洲的国际家畜研究所(ILRI)与四川畜牧科学院、云南食用牛和牧场研究中心以及四个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合作组建作物及牲畜系统研究网(CASREN)。 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CASREN在研究中广泛发动农民参与,采用了研究促发展的一体化方法。

ILRI与中国科学家及机构在云南的合作始于1999年,在四川的合作始于2002年。CASREN的项目为四川省的农业区提供了先进的甘薯饲养生猪技术,为云南省的雨水灌溉玉米及小麦农业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小型食用牛和羊的生产技术。

ILRI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在四川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大大促进了小农将甘薯作为生猪饲料使用。

CASREN在四川取得了成功,当地的许多农户因采用了CASREN的马铃薯青贮技术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这也促使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全球“牲畜与作物计划”决定资助在中国和东南亚开展的相关研究。

2004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与ILRI在北京的中国农科院畜牧科学研究所内建立了牲畜和饲料基因资源联合实验室(JLLFGR)。 ILRI和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在这个联合实验室密切配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收集、识别和保护中国以及东南亚本土的牲畜和饲料基因资源。 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个研究平台,该地区的生物技术以及基因研究能力必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在黄河流域开展垄作研究: 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经常发生全流域的旱涝灾害。 2000年,估计有1.1亿中国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那里的人均粮食消费比中国其他地区要低近20%。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水和粮食挑战计划”(CPWF)与黄河保护委员会(YRCC)合作;黄河保护委员会(YRCC)作为流域的协调机构,旨在开发全面改善水管理的项目。 在这一背景下,CPWF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开展旱稻育种、地下水管理和垄作等研究。

从1998年到2003年,CIMMYT把黄河流域山东省的垄作面积从小面积的田间试验扩大到2万6千多公顷的大规模示范推广。 这种独特的水管理法是将作物种植在培起的田垄上,并运用垄沟引入含肥料的灌溉水。 垄作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以及水和除草剂的使用,同时便于进行机械和人工除草。 这项技术很有可能使该流域的用水减少30-40%。

将木豆引入中国人的饮食: 1998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下属的国际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ICRISAT)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原产印度的木豆引入广西和云南省,主要用于土壤保持。 6年后,木豆的总种植面积超过了6万公顷。 木豆是一种强壮的耐旱豆类粮食作物,蛋白质含量较高(20-22%),还能够固定土壤中的氮和其他养分。 中国农科院正在另外3个陆地农业条件恶劣干旱的省份推广种植木豆。 木豆适合作为牛、羊和兔子的饲料。 最近还建立了新鲜木豆种子出口市场,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解决中国木材进口问题: 1998年,中国有4000多人死于过度采伐引发的山洪。 结果中国大范围地实施了采伐禁令。 人们担心采伐禁令将导致中国的木材进口增加并对东南亚和俄国东部的森林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4年,CGIAR 的国际林业中心(CIFOR)和森林趋势组织启动了多方合作项目,旨在更加全面地收集有关木材需求和贸易以及相关环保影响的信息。 该项目将连接各地网络,确定宣传产生改变的杠杆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意见,帮助森林工业和市场对小农和低收入生产者的需求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

改进国家林业政策: 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保护森林资源,为环保林业技术创造更多应用机会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政策改革。 近年来人们开始担心木材需求会增加,林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在分配上是否恰当,林区居民的权利是否能得到保护。 CIFOR与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完成了意义深远的政策制定工作,出台了森林和草场保护特别意见书,主张通过严格的实地考察并加强中国的政策分析能力推动政策改革。 CIFOR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本地研讨会和大型座谈会与特别政策小组的决策者进行技术交流。

减少区域内杀虫剂的使用: 稻农误用和滥用杀虫剂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并破坏环境。 为了减少亚洲区域内杀虫剂的使用,IRRI的研究人员在湄公河三角洲启动了一个全流域减少农药使用的公共宣传教育运动,该计划将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流域230万农业人口的92%。 总体而言,杀虫剂用量已经减少了72%。

三角洲的水稻产量增加到1400万吨(原产量为1100万吨)。 这项运动获得了苏格兰颁发的圣·安德鲁全球环保奖;现在这项运动正在向红河流域的100万水稻农业人口推广(红河流经中国和越南后注入南中国海)。